close

 


 



追求快樂是我的人生首要目標,透過期待假日、規劃出遊,到餐館飽餐一頓、或者期待新朋友帶來新樂趣來達成,然而每次快樂似乎來得快去得也快,於是我繼續做我的白日夢。事實上,我常被諸多工作壓的喘不過氣來,某天,常到印度做深度心靈之旅的老闆,認真又高興的送我一本書,是一位明就仁波切寫的,書名是「世界上最快樂的人」,題目很吸引我,於是很快地讀完此書,使得我對追求快樂有正確的認識,正朝向開啟快樂之門的道路邁進,感恩一切的因緣都在成就我邁入快樂的道路。


 


此書雖然有趣易懂,但也需看懂前面的理論基礎,不是學相關科系的人,可能看沒多久就會去夢周公了,而我為什麼很快就能夠讀完這本書,當然是我常常參加月慧山觀音禪院的師資培訓班,書中所說的腦邊緣系統、海馬迴、腦杏仁核…等等,都是師資培訓班的 馬長齡 教授不斷重複對我們的洗腦(笑!他是好教授啦),老師常常且不斷地解說這一套理論,現在才發現原來他想藉由重複的經驗來改變我們腦內的運作方式,可是快樂跟腦有什麼關係啊?腦邊緣系統也稱為「情緒的腦」,我們任何一個念頭的產生都會經過腦幹、腦邊緣區域與皮質層這三層構造之間,透過密密麻麻的神經元做一系列的複雜互動,就如演奏一首交響曲。當我們遇到讚美、升遷或者中獎時,這三腦一體的交響樂團就演奏歡樂頌;當我們遇到責備、悲傷或憤怒時,這三腦一體的交響樂團就演奏著悲愴曲。人生就被這喜怒哀樂的交響樂團給主控,而且隨著年紀演奏的歌曲越偏於悲慘、單調與無趣,於是就靠著追求外在物質來滿足自己快樂。


 


科學家們認為若能找出腦部總指揮家,就可控制樂曲,然而,這位總指揮家卻是一位藏鏡人,許多研究都無法尋覓這位總指揮家。這時,佛教理論提出很好的方向,佛陀說:「心是一切經驗的本源,改變了心的方向,就可以改變所有經驗的品質,因為一切現象都是心的投射」,可是心不在腦裡,而心的本質是空性,雖是空性,但萬物卻不斷從中生起,我如何觀自己的心呢?這本書教的修持的方法,即是禪修,而重點是「時間要短,次數要多」,這方法很適合我,以前看別人靜坐可以做好幾個鐘頭,而我才坐一下下,就聽到內心的小頑皮告訴我:「別坐了,休息一下多好啊!」,而這本書內教我在禪修時,一開始,心無法長久保持穩定,也無法長時間安住。然而,只要時間要短,次數要多,堅忍不拔並持之以恆地禪修,心的平靜和穩定性就會逐漸開展,而且禪修不是去抑制念頭,而是將心安住於自然狀態中的一種過程,並在念頭、情緒和感官知覺顯現時,完全開放地接受它們、自然地覺察它們。主要重點步驟為-


第一、單純的安住,即無論發生了什麼,都自然地看著它的本質,譬如:我開始靜坐後,好多天馬行空念頭浮現,不用批判這念頭是好是壞,或者阻止它們,就是安於覺性中,看自心進行它的活動,像孩子般數著:「哇!多少念頭、感官知覺和情緒啊!它們正在我的覺性中來來去去呢!」


第二、安住在對境上,即一心專注某個特定對境,以此安住自心,有許多的對境可以選擇,而我採用是以呼吸作為禪修的對境,譬如:我把第一次吸氣和呼氣數成「一」,下一次吸氣和呼氣則是「二」,以此類推,直到數到「七」為止,然後再從「一」開始算起。有時,在做大眾交通工具,比較難專注呼吸,就以咒語「嗡瑪呢叭咪吽」作為禪修的對境。


 


第三、善用念頭與情緒,當念頭生起時,不要把它當做是一種缺失,看要認出它是空性的,任它如是呈現,而不被主宰,如此念頭與情緒彼此之間出現的空隙越來越多,心也更能平靜而開放地安住。


 


最後,以修持慈悲心來做為邁向快樂的要點,觀想像我想要快樂一樣,所有眾生也想要快樂;像我希望遠離痛苦一樣,所有眾生也都希望遠離痛苦,而我只是一個人,其他眾生的數量卻是無量無邊,無量眾生的幸福快樂遠比我一個人的幸福快樂來得重要多了。鼓勵用身、語、意三門致力於他人的福祉,從事建設性的行為,這也就是當義工快樂的原因所在,祝福大家都是快樂的人。

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如 的頭像
    小如

    Julia Lin

    小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