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~ 衍生性金融商品之兩刃刀


 


Accumulator I kill you later !?


 


次級抵押貸款被視為史上最偉大的金融創新產品,但也是引發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。香港雖未受到大規模次貸衝擊,但近期一種新金融創新產品--「累股票據」 (Accumulator),卻讓投資人慘賠,不堪虧損的投資人一狀告上證監會,引起大眾的注意。


 


最近10多個香港投資人深陷數10億美元虧損,不堪過度虧損,決定向證監會投訴。導致其巨額損失的Accumulator產品,令人再度見識到了衍生產品的危害。這種新產品Accumulator的中文名稱為「累積股票期權票據」,業內人士戲稱作「I kill you later(我遲些殺死你)


 


此新金融產品是2007年開始盛行於香港私人銀行的產品,約50萬至100萬美元,是一種屬於與權重股票掛鉤的衍生產品。投資人可按一定的折扣價接某隻股票,但若股價跌破這個折扣價位時,便要開始雙倍接貨,直到合約期滿為止,這類「累股票據」產品有很強的槓桿效應,大漲大賺,大跌大虧。由於港股去年以來的最大跌幅曾達約30%,持有這類產品的投資人損失相當驚人,例如:一位投資者說按合約規定,依一定折扣價買入中國人壽(2628-HK)買了沒多久股市就開始跌,一開始還是接股票,但後來實在挺不住只好把它平了。國壽從去年10底的最高價52港元,一路跌至今年 3月的26.85港元,跌幅高達93%,直到現在仍餘悸猶存的他表示:「幸虧當時投資的資金很少,要不然全部身家也不夠賠!」


 


面對這種Accumulator,確實物如其名,在跌市時逐步把投資人的資金蠶食鯨吞。據估計,香港的「累股票據」發售合約總值已達 230億美元,而該類產品隨著股市的大幅回落,已為投資人帶來巨額的虧損。香港花旗私人銀行指出,跟其他的衍生產品一樣, 目前還無法知道這類產品的合約值到底有多少。但無論對產品發行人、投資者還是監管者來說,這次全球金融動盪中暴露出的問題,卻不一定是壞事。市場人士則認為,在面對創新產品為金融業創造商機,也要正視其風險及作出監管,否則市場隨時會爆發大瘟疫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